在大學課堂上說中國壞話、罵這個社會成為了時尚,逢課必講“瞧瞧人家國外”成為普遍現象……針對微友的類似留言,遼寧日報記者奔赴東西南北中,深入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武漢、沈陽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,用了半個月的時間,聽了近百堂專業課。發現這種“呲必中國”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,有的還很過分。這是《遼寧日報》刊發的公開信《老師,請不要這樣講中國》中指出的問題(詳見11月14日《遼寧日報》)。
  這個問題令人震驚。也從一個側面讓我們看到了網絡上、社會上誣衊辱罵祖國等負面情緒的一個源頭。當高校老師們在課堂上把這些負面情緒帶給了學生,學生也必然會把這些情緒帶到網上、社會上。然而,問題不僅僅在於此。
  大學課堂本是一個神聖的殿堂,在這裡青年人接受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的鍛造而成型,在這裡青年人思想和信念的未來被照亮。然而,當這些負面情緒傾盆而下,青年學子們往往在懵懂中選擇接受、在狐疑中選擇將信。在這些負面情緒的濡染下,很難想象青年學子們對國家、對社會有信心,對祖國有那種深沉的感情,對自己的人生未來會樂觀向上。走上社會,他可能會充滿牢騷和不滿,可能會充滿挑剔和不自信,甚至可能會因此而錯失機遇,不會形成與祖國共奮進的向心力和進取心。在這樣的濡染下,青年人怎麼能肩負起使命、接好接力棒?
  有人說,“愛之愈深,責之愈切”,那些批評祖國最嚴厲的人,往往是那些愛祖國愛得深沉的人。誠然,自古而今,有不少這些民族脊梁,為了祖國的前途與命運奔走呼號。然而,高校課堂上的“呲必中國”現象,與此並不是一回事,甚至這種觀點只是一些人給自己的擋箭牌。你可以指責一些醜惡現象,但不能從根本上動搖對國家的信心。你可以批評一些不良風氣,但不能從心理上消解對祖國的愛、製造對國家和社會的對抗情緒。你可以談談對現實問題的切身感受,但你不能一葉障目、不見泰山。
  從遼寧日報記者整理近13萬字聽課筆記而分析得出的情況看,一些大學老師們對祖國缺乏理論認同、缺乏政治認同、缺乏情感認同。比如有的用戲謔的方式講思想理論課,揭秘所謂馬克思恩格斯的“隱私”;將毛澤東與古代帝王進行不恰當比較,解構歷史,肆意評價;對黨的創新理論不屑一顧,動輒把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歸結為理論的失敗。有的傳遞膚淺的“留學感”,追捧西方“三權分立”,認為中國應該走西方道路;公開質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,甚至唱反調;片面誇大貪污腐敗、社會公平、社會管理等問題,把發展中的問題視為政治基因缺陷。有的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變成課堂上的牢騷,讓學生做無聊的“仲裁”;把“我就是不入黨”視為個性,顯示自己“有骨氣”;把社會上的順口溜和網絡上的灰色段子當做論據,嚇唬學生“社會險惡”,勸導學生“厚黑保身”。
  面對諸如此類的負面表達,一些人或許不以為然,覺得不過如此。然而,解構對祖國的認知、消解對國家的感情,就是從這些偏激的、刻意的、片面的表達和感受中完成的。中國是抽象的,也是具體的;是歷史的,也是現實的。中國共產黨作為先進社會力量登上歷史舞臺,是歷史的必然,否定黨的作用就是否定中國的歷史。每個國家所走的路,都是來自於實踐和人民的選擇,照抄照搬必然南橘北枳。個人的感受也許是真實的,但並不代表全面的真實、整體的真實。這些基本道理無須贅述,反倒是漠視這些基本常識,故意唱反調、弄噪音值得警惕。
  無論什麼時候,無論什麼國家,都必然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和矛盾。那種天堂式的美景,只有神話里才可能出現。即使是被一些人言必所稱的美國,也同樣被諸多矛盾問題纏身。關鍵問題是,一些人戴有色眼鏡、骨子裡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。在這樣的價值視野里,中國只有一堆麻煩,看不到光明。然而,事實一再證明那些門縫裡看中國的人錯了,“中國崩潰論”崩潰了,“中國終結論”終結了。對祖國失去信心的人、不熱愛的人,終究只會在祖國的繁榮富強中印證自己的短視。
  一個國家走向強大,端賴於國民對她的深沉的愛和信心,有賴於國民為之奮鬥的勇毅篤行。缺失了這愛、信心與行動,再強大的國家也會衰落。面向未來,我們須懂得,我們有信心,祖國就不會讓我們失望。我們光明,祖國必光明。(國平)
  (原標題:國平:“呲必中國”不能成為課堂必備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g82uglum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